公司新闻

薪火百年 匠造新篇——方大集团北方重工以人才培养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

发布时间:2025-09-30

核心提示

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、栋梁。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,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,需要大批大国工匠。

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大国工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,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推崇。《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》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等文件陆续印发实施,“技能中国行动”深入开展,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被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,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、引领作用日益凸显。

在有着雄厚产业基础和教育资源的辽宁,在方大集团北方重工(以下简称“北方重工”)等大型企业,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被培养出来,工匠精神代代相承、薪火相传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生力量。

弘扬工匠精神

激发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

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,一种理念,更是一种价值取向。

北方重工被誉为“新中国重机工业的摇篮”,她的发展史,是一部与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,也是一部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传承史。

在北方重工发展的过程中,曾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精湛、贡献突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。“刀具大王”金福长,推广刀具300多种,为工厂攻克180多项生产关键环节和技术难题,帮助100余家企业解决了数百项生产技术关键问题,以超凡的技艺解决了无数生产难题;以“让中国飞起来”为理想的王铮安,克服病痛折磨,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台12500吨有色金属卧式挤压机,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万吨级挤压机的国家作出贡献;常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杨洪吉,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队伍带头人,带领大家苦干实干、攻克技术难关,使平炉炉顶寿命从300至400次延长到2000多次,用平炉冶炼出了高锰钢……这些标刻着奋斗与成长的时代财富,激励着北方重工一代代产业工人不断前行。

北方重工通过厂史教育、新员工入职第一课、设立荣誉展室、组织劳模座谈会等形式,将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迹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,让金福长、王铮安、杨洪吉等老一辈劳模的敬业精神、钻研精神发扬光大,激发全员传承技艺、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。

北方重工重大部件分厂机加车间的佟海龙,就是优秀的传承者之一。他是一名普通的镗工,凭借20年的扎实实践积累和刻苦钻研,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技术攻坚的“排头兵”、拥有双职称的劳模工匠。为实现0.02毫米的平面度,他曾在机床旁一守就是3天,手工刮研时,铁屑落在劳保鞋里,脚背磨出泡都顾不上。2024年,佟海龙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。他那份对技艺的执着追求、对质量的极致把控,不仅传承了老一辈的拼搏奋斗精神,更让新时代产业工人力量焕发出夺目的光芒。

健全培养机制构

建工匠人才成长立体通道

北方重工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作为工作重心之一,着力构建覆盖全员、贯穿全程的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体系,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渠道、搭建平台。“卓越的工匠并非凭空出现,需要系统性地培养和锤炼。”北方重工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梁秀说。

北方重工建立完善“大工匠”“专业总师”评选制,为员工成才提供保障。近年来,通过这些平台和机制,已培养出近30名企业能工巧匠和50余名企业产品专家。

工匠精神需要代代传承。北方重工积极推行“名师带徒”制度,鼓励技术领军人物、资深专家与青年技术骨干结对子,明确培养目标和责任,通过“传帮带”将宝贵的实践经验、绝技绝活无私传授,加速青年人才的成长进程。

同时,北方重工还广泛开展岗位练兵、技术比武、劳动竞赛活动,将其作为检验和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重要舞台。通过常态化、制度化的技能竞赛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练,发现和选拔了一批批技术尖子。

公司还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,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,使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、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,极大地调动了一线工人学技术、练技能、长才干的积极性。这套“师带徒、赛促学、评促优”的组合拳,有效地打通了技能人才成长的阶梯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
搭建创新平台

助力技艺传承迈向价值创造

弘扬工匠精神,不仅要传承技艺,更要鼓励创新。公司积极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施展才华、攻坚克难的平台,引导他们将精湛技艺转化为解决生产难题、推动技术进步的创新成果,让工匠精神在创新创造中升华,直接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。

利用各级各类工作室攻坚解决技术难题。北方重工大力支持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载体,由技艺高超、富有创新精神的劳模、工匠领衔,聚集一批技术骨干,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重点、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、工艺优化、发明创造等活动。

企业新产品专业总师赵绪平,就是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。工作室先后攻克了30余项关键技术难关,完成10余项省、市及企业科研项目研发,获得省、市科技奖励20余项,为企业和重型机械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今年,赵绪平被评为“沈阳工匠”,这既是对其个人技术水平和贡献的肯定,也是北方重工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成果体现。在他的身上,既能看到老一辈工匠埋头苦干、刻苦钻研的影子,也能看到新时代工匠面向科技前沿、勇于创新的特质。“企业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,培养我们成长,敢于把重点项目和重大攻关交到我们手里。我深知责任重大,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全力以赴做好新产品研发工作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重机工业壮大贡献力量。”赵绪平说。

梁秀表示,面向未来发展需求,企业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,通过完善激励机制、拓宽发展通道等方式,进一步营造“尊重技能、崇尚创新”的生态,为振兴重机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